序:缘起改革春风来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铁路逐渐形成覆盖全国范围的铁路货运场站网络,国内大宗物资的运输以铁路为首选。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公布《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铁路部门跟进提出《关于铁路改革的意见》,要求把铁路企业建成相对独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借助这一阵改革春风,依靠拥有铁路自备车辆和熟悉铁路货运环节这两大优势,以铁路运输代理作为主营业务的八达公司进入货运市场。
90年代随着以高速公路为代表的交通路网不断完善,铁路比较优势逐渐失去垄断地位,大宗物资运输呈现多种运输方式竞争的格局,铁路部门陆续实施多项举措,形成以多元经营辅助传统货运场站,拓展货运服务功能的发展态势。2000年后,物流理念进入中国。洞悉到市场经济的潮水正滚滚而来,八达果断选择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改制,更名为浙江省八达物流有限公司,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起势:大风起兮云飞扬
改制更名后的八达物流确立了向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转型的发展方向,作为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的下属企业,我们树立“发挥铁路比较优势淋漓尽致,服务客户市场彻彻底底”这一发展初心,本着“永远不对客户说‘不’”的服务理念,以“优化流程、降低成本、共享成果”为工作主旋律,将专业物流理念与企业经营实际相融合,推动企业快速成长。
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大企业、港口、品牌、服务平台”11字经营方针。
大企业,即明确公司的目标客户是国内大型制造业企业,依托港口、铁路专用线,为他们提供原材料和相关产品发送、到达服务。
港口,即明确宁波港既是我们的服务对象也是我们的联合对象,双方达成战略合作,以港口为依托,从提高疏港能力入手,联合向客户提供服务,实现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品牌,即强化 “八达物流”品牌建设,推行“先服务、后收费”模式,主动交由客户定义服务价值,通过“一项目一方案”精准把握客户需求,提供特色服务,以良好的服务品质打造品牌价值。
服务平台,即以第三方物流模式为主体,导入供应链管理,在港口、企业专用线内设置客户服务部,从客户生产需求、港口装车效率和铁路区间运能三个关键环节着手,通过定时、定点、定车次将原材料直接送达企业专用线。
以杭钢集团矿石专列为例:原来采用铁路普通敞车运输,人工装卸作业效率低,人力成本高。同时因受铁路运输组织能力限制,无法实现均衡运输,企业必须加大原料库存,造成供应链管理困难,资金占用成本高,成为企业发展难题。针对这一情况,八达物流会同铁科院共同研发创新型的K14K铁矿石自卸漏斗车。并由八达物流出资定制了一批企业自备车。该车型采用自卸方式,将作业人员从单车4人减少到整列40车只需1人,作业时间也从5小时缩短到1个小时,作业效率显著提高、人力成本明显降低。自备车的投入使用也解决了车源问题,我们又为杭钢定制专运输方案,每天3趟,8小时间隔,实现均匀供料,在保障供应链安全的前提下,企业可大幅降低库存,从根本上解决企业难题。
在推行“大企业、港口、品牌、服务平台”的过程中,八达物流在硬件上积极改善服务环境,配备先进的设施设备,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服务品质;软件上着重提升员工服务意识,通过精心设计物流方案和细致周到的服务保障,赢得客户肯定与信赖。公司不仅打造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物流服务新模式,也形成“矿石、油品、煤炭”三大拳头产品体系:由北仑港发往浙、赣、湘等省各大钢厂的矿石物流年物流量1000余万吨;由镇海炼化发往省内各地及江西省、福建省北部地区的油品物流年物流量300万吨;由镇海、北仑、温州港发往浙江省内各电厂及其用煤大企业的煤炭物流年物流量400余万吨。
顺势:借力好风上青云
2006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要求。面对新的市场经济环境,八达物流及时审时度势,在继续完善现有定制化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将全程项目管理与“绿色物流”概念导入贯穿,构建“全程供应链管理+绿色物流”新模式。
首先,公司择优选拔人员成立24小时运行的供应链调度中心,其次在处于供应链首尾两端的港口和大企业设置现场客服部;先以人控消灭信息盲点,再辅以各作业点的无线监控系统,确保实时掌握现场作业情况。接着依托铁路运输大数据开发供应链信息跟踪系统,公司建立了按节点按动态向港口、向企业准确预确告空重车到达时间,向铁路调度精确汇报作业进度、为机车动力安排、列车技术作业及开行效率提供信息保障的机制。
采用这样人控与技控相结合的服务模式,有利于港口和企业根据列车到达间隔开展设备的养护、维修,合理安排劳动力间歇;有利于公司准确向铁路相关部门汇报各装卸点铁路车辆保有量、待卸、出车情况、企业库存及设备非正常状态的停复信息传达。供应链管理体系的确立,有效提升了公司全程供应链管理水平,获得了客户与铁路各单位部门的一致好评。
八达物流在引入“绿色物流”理念时,首创镇海炼化“柴油罐车施封回送,不洗罐循环运输”作业方案,通过给卸空后的罐车加施“八达物流”铅封区分油种标号,改善车况车源不稳定的状况。该方案在当时的上海铁路局大力支持下,于2006年10月实施,有效地为客户节约清洗成本,提高装车效率和罐车周转率,也为国家污水环保处理做出贡献,还大大缓解当时上海局管内罐车紧张的局面,获得了高度肯定。
八达物流构建“全程供应链管理+绿色物流”模式,既是一种成功的全新尝试,也拓宽了业务的产品领域,公司将原有敞车运输模式改为集装箱班列化运行,开启了水泥熟料集装箱班列化运输新征程。2005年开通运行的更楼至温州西、余姚西水泥熟料班列,至2018年规模已从单一的发站和收货人发展到5个发站8个客户,年运量较开通时增长20倍;更在全国铁路首开石镜-六安的新型35吨干散货集装箱水泥熟料班列;而由海螺水泥皖南区域发往浙江市场的水泥熟料,八达物流负责的运量占比超过90%,还与国内水泥三巨头“海螺水泥”“南方水泥”“红狮水泥”都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
随着《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实施,八达物流又提出在重要的公、铁、水节点区域建设物流基地的经营战略设想, 2008年仓前物流基地破土动工。
在不断自我革命和创新的过程中,2000——2010这10年里八达物流经营收入从4552万元到20.45亿元,增长40倍;物流量从400万吨到2000万吨,增长5倍。亮眼的成绩不仅屡获各方点赞,公司也多次亮相国家级舞台。2010年八达物流通过认证获评国家5A级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还先后荣获“中国物流百强企业”“中国物流最具影响力品牌”等称号。
借势:幸得东风吹万里
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指导意见》,具体落实的11个领域中不仅明确提到第三方物流,过半数领域都与供应链有关联。此时的八达物流着力将“全程供应链绿色管理”延伸到制造业大客户的生产作业流程中,再次升级服务模式,提高竞争实力,实现联动发展。
2016年,八达物流与马钢集团签订战略框架协议,从单纯提供物流服务升级为战略合作伙伴。当时马钢新建高炉使用临涣焦化的定制焦。该焦比重小、运输要求高,对供应链管理精细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八达物流与供需双方多次沟通协调和现场反复试验,从“高度贴合生产需求”的角度,为该项目创建全程作业标准化体系和服务组织体系。
八达物流为该项目量身定制35吨苫盖篷布敞顶集装箱,在确保技术规范符合运输安全要求的前提下,箱体按最大容积设计,提升装载量,配置顶弓、翻转渡板、上翻门、横向锁杆等创新设计在满足定制焦保质要求的同时,也更利于装卸操作,马钢厂区内还根据接卸、存储要求新建了专用卸车线和1座库容2.4万吨的全封闭焦炭库,有效实现整个链条的安全、高效、均衡与稳定。
该项目专列实行绿色、循环运行,全程不落地、不倒装的运输方式使焦炭破碎率从6%直线速降至零破碎,不仅保证马钢对定制焦的质量要求,每年还可节约1000万元的成本。八达物流承接的物流运量增幅超过150%,自主研发的35吨干散货物新型集装箱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实现口碑和效益双丰收。
2018年国务院印发《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全面打响交通运输业的“蓝天保卫战”,着力主推绿色铁路运输,要求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全国多式联运货运量年均增长20%,重点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10%以上”。
面对这样重大利好的消息,八达物流凭借累积10多年的集装箱成功运营经验,瞄准宁波港到港散货运输市场,从煤炭物流入手,积极推广散货煤炭从扬尘污染严重的公路运输改为采用绿色环保的铁路集装箱运输。通过与港口和客户的积极沟通,2019年5月20日宁波舟山港“公转铁”项目煤炭首发专列开行时,全部采用八达物流35吨敞顶集装箱运输。该项目受到客户追捧,8月24日顺利实现常态化运行,月运量从开行时的2万吨只用了3个月就增长到8万吨,较开行时翻4倍,为公司进一步拓展业务打下良好基础。
蓄势:长风破浪会有时
宁波舟山港多年蝉联货物吞吐量世界第一,是浙江地区大宗货物的母港,2018年度港口总吞吐量10.8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2635万TEU,海铁联运完成60.2万TEU,占比2%;铁矿石、煤炭、原油合计接卸量2.53亿吨,铁路发送量1360.2万吨,占比5%。八达物流和宁波港20多年的携手共进,有力推动港口的铁路物流运输量快速增长,而从总量占比来看,海铁联运仍有潜力巨大的可拓空间等待开发。
为全面打赢“蓝天保卫战”,2019年10月,浙江省成立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四港联盟”。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与浙江省海港集团合资成立的上铁浙港海铁联合物流有限公司正式揭牌,这标志着两大集团将强强联合,共同推进海铁联运市场迈向更高台阶。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重任在肩头。迈入新时代,交通强国的号角已吹响,铁路先行的大幕已拉开,八达物流将始终坚守“发挥铁路比较优势淋漓尽致,服务客户市场彻彻底底”的发展初心,在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勇担使命,迎来我们的万千气象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