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相关信息              更多

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供应链案例分享
中小物流企业融资探索实践——“物流贷”
[时间:2013-02-20 16:35:19] [点击:1634] [分类:供应链案例分享]

 

    当前,浙江物流企业,特别是中小物流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的问题,物流行业巨大的融资需求(仅公路融资需求,全国即达8000亿元)与物流企业偏低的获贷率(不足5%)存在突出矛盾。面对外部金融环境持续低迷,国内信贷条件收紧的局面,我委和浙江供应链协会一起认真研究,积极创新,组织民生银行等部门进行了融资模式的探索,实践了物流行业运费流动资金贷款(以下简称“物流贷”)这一互助基金融资模式,为缓解浙江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做了有益尝试和探索。

  一、主要做法:

  (一)搭建网络信息平台。依托浙江供应链协会下属的资源整合中心,搭建物流绿页网信息平台。该平台旨在遵循货主企业之需求乃物流之本质的理念,通过建立信息标准分类体系和精确搜索匹配体系,发挥向物流企业提供贷款融资为特色金融服务等功能,实现货主企业与最终物流供应方的直接对接,从而帮助货主企业降低物流成本。

  (二)成立共同互助基金。由浙江供应链协会筛选符合条件的会员以及物流绿页网注册会员,组成风险共同体,成立“中国民生银行浙江供应链协会物流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合作社”(即风险共同体管理委员会),缴纳一定金额的互助保证金和风险准备金,并以风险共同体缴纳的基金总额为限为成员企业向民生银行申请贷款提供免费担保。

专栏一:

首批有不少于100家企业加入风险共同体,成员企业贷款前分次缴存互助保证金(贷款额10%,贷款还款后返还)和风险准备金(贷款额2%,基金解散后返还)。该项资金以浙江供应链协会的名义存入民生银行,该协会同时与民生银行签订质押担保合同,以该笔资金为限为成员企业在民生银行的贷款提供担保。

 

  (三)制订个性化融资条件。根据物流企业,特别是中小物流企业特点,对现有银行的贷款标准作了个性化修改。如:行业经验以及独立经营年限高于银行标准;经营收入则根据市场利润率情况作了更具体的规定,并提供了非财务报表式的核查方法;个人资产要求取消了地域限制;贷款标准取消了其它限制条件。

专栏二:

“物流贷”改变了银行放款额度首先与资产挂勾的传统,把合理的资金需求量以及营业收入水平作为确定贷款额度的标准。同时对贷款授信额度有明确的标准:

(1)专线企业:按照上年月均营业额的50%,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2)第三方物流企业(俗称总包):上年运费收入不低于2000万元,按照应收账款*系数确定额度,系数标准:货运保证金和上市、知名企业为0.7,大中型企业为0.5,其他类型企业为0.3,最高贷款额不超过300万元。

(3)信息类企业(专指小总包):按照上年月均营业额的50%,最高不超过80万元。备注:纯信息类企业(只赚取中间信息费,俗称“黄牛”)不得贷款。

  (四)实行贷前审核和考察。会员企业提出贷款的申请,由协会资源整合中心预审,并通过庞大会员网络侧面了解其经营、负债以及其个人信用等情况,通过初步审核的申请者由银行再次进行考察,对符合条件者在7个工作日内放款到位。这一做法可以确保贷款的安全性,理顺了企业和银行的申贷关系,大大提高了申贷成功率。

  (五)规范贷后监管和风险控制。协会资源整合中心将物流绿页平台支付系统后台向银行开放,以便其随时了解贷款的支付情况,如果对支付环节有疑问,平台可以根据银行要求暂缓解付。同时,依托现有物流绿页网,协会可以对企业进行实时监管,有效降低和化解贷款风险。

风险分析及控制方法

 

风险类型

风险表现

控制方法

客户选择

外地人居多且少在本市置业;轻资产少抵押物;财务不规范;经营信息不透明;信息化程度低;

确定选择标准:行业排名前20%/经营时间最少三年以上/符合最低信息化门槛;由平台先行筛选;用《二表》核查其真实经营情况。

经营风险

上游支付的运费大于付给个体司机的运费。俗称合同亏了。

基本无此现象。专线企业经3年已站稳且市场会倍增;总包企业会在合同中设置油价等因素。

贷款挪用

贷款被挪作他用(包括其它投资),导致亏损或无法收回,从而引起贷款无法按时归还。

贷款监管:实行贷款帐户锁定,只限通过平台支付运费,可每笔设定最高限额。

货损/骗货

1、货运险费率高(万分之五),费用高存侥幸心理不投保,出险后赔货损而无法归还贷款。

2、无法对回程司机验证身份,致使被骗货。

1、平台网上投保货运险费率全国最低[万分之一],且由平台随时监管。

2、平台网上安全验证系统。5元/次。

应收运费

上游企业倒闭、破产

100万以上运费企业规模不小;欠大不欠小规则;GPS预警会促使企业先付运费

道德风险

如赌博等影响还贷资金

首先做好贷前考察;贷中进行监管

  二、成效及问题:

    “物流贷”及其互助基金于2012年9月下旬正式运作,民生银行为该项目首期授信2亿元贷款额度。截至12月中旬,互助基金已为33家会员企业提供担保,发放贷款总额5250万元,户均近160万元。这一新型贷款模式普遍受到中小物流企业的欢迎,目前正在杭州地区先行试点,下一步计划将试点推广至嘉兴、台州,预计年底放款有望达到8000万元,2013年力争实现10-15亿元的互助基金贷款。

    “物流贷”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创新,一是解决质抵不足。以互助资金担保的形式减少担保公司这一环节,提高了贷款效率,为企业节约了保费支出,直接缓解了上游货主企业的融资压力;二是规范贷款流程。“物流贷”对贷款标准、流程、审核、监管等方面实现了范本标准化,既节约贷款运营成本,又为快速复制打下了基础;三是实现透明管理。所有贷款均通过物流绿页网平台向外支付,保证了银行可以随时通过支付数据了解申贷企业的经营信息,有助于银行及时掌握资金流向,为可能出现的坏账、呆账提前做好应急预案。

    但“物流贷”作为一种创新融资模式,在发展实践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一是企业参与面不广。目前受益企业仅限于供应链协会会员单位和绿页网注册会员单位,不能更加准确地反映全社会物流融资需求,不能形成规模效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基金的抗险能力;二是监管力度不够。目前的主要通过协会的监管渠道,缺乏有力的多元化行政监管和必要的行政干预,需要就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出形成有效的预案和应急措施。

  三、工作建议:

    实践证明,在当前特定的金融环境下,“物流贷”通过政府支持、协会推动、企业参与、银行配合的方式,降低了融资风险,提高了申贷成功率,助推了企业发展和转型升级。下一步建议:

  (一)加强引导,支持创新。进一步加强调研,结合国家鼓励民间投资的有关规定,规范融资、申贷、审核、放款等手续,搭建金融信息公告服务平台,引导“物流贷”健康发展,推动更多金融手段的创新实践。

  (二)健全机制,优化环境。建设和完善申贷企业信用体系评价制度,加强与银行的信息共享,从物流行业整体风险控制入手,降低融资风险。出台财政补助、税收优惠等相应扶持政策,通过投入一定比例(0.5-1%)的资金,充实“风险基金池”,增加银行授信额度,扩大申贷企业受益面。

  (三)扩大宣传,加强对接。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推介,协会应发挥组织能力,通过推介会、现场会等形式,总结典型经验,加强宣传。主动与金融机构、银行、物流企业开展对接,不断提高互助基金周转效率和利用率,以促进互助基金发挥长远作用。